冬至节为何重要,冬至节要做什么?
作为四时之节的“冬节”,其地位在民间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有谚语云:“冬至大过年”,这既反映出冬至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也揭示了时间的临近年关。据古籍记载,冬至这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祖、家庭聚餐、放关扑、庆祝往来等,与新年无异。
从年关将近的角度来看,冬至是一年之终,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赶回家过冬节,以示年终有所归宿。冬至作为时年八节之一,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
在南方沿海地区,冬至祭祖的习俗依然盛行。家家户户都会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以示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而在北方,尤其是京津等地,则会举行盛大的“九九消寒会”,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食粥,以祈求消寒。
冬至时节,人们的饮食也有其特殊的习俗。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这不仅因为饺子是顺应节气的传统食品,更因为“冬至大如年”,吃饺子有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而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汉代的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在福州的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特殊的习俗——做“米时”。这是将糯米磨成浆,然后搓成圆形丸子的传统食品。丸子煮熟后,再裹上用黄豆、糖磨成的粉,香气四溢,诱人食欲。
进入冬至后,一些文人、士大夫等开始搞所谓消寒活动,他们会在一个“九”日里,相约九人饮酒(因为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同时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至今还在我国广大地区流传。
另外一种习俗是在冬至时节赠送鞋子。据《古今》记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自此以后就成为习俗。赠送鞋子的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家人能够平安幸福。赠送的对象一般是已婚男女或未婚者长辈。赠送时一般鞋子上会有精美的刺绣,鞋子上绣猛兽以示勇猛、帽子上做虎行以示虎虎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