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清明节与寒食节之异同,寒食节与清明节哪个历史更悠久

清明节与寒食节之异同,寒食节与清明节哪个历史更悠久

投稿人:易算缘网 2024-10-31 09:41:11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清明,更多是追求新生的庆贺,而寒食,则更多是怀旧悼亡的哀思。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寒食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在古代,寒食节俗也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寒食节的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节与寒食节之异同,寒食节与清明节哪个历史更悠久

在寒食节中,除了禁烟冷食和祭祖扫墓之外,还有插柳的风俗。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这一风俗流传至今。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也是寒食节的习俗之一。人们会放下繁忙的工作和家务,到户外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美好。这也是唐代之后寒食踏青盛兴的原因之一。人们还会举行一些其他的活动,如秋千比赛等,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