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中的鸡元素象征吉祥如意与迎新祈福
在汉族民间习俗中,立春日佩戴“迎春公鸡”的习俗十分流行。这种习俗在一些山西北部和山东地区也有存在。迎春公鸡又称春鸡,是立春前年青妇女们用碎布缝制的佩饰物,挂在孩子身上。春鸡用纸底花布裹棉花,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缀花椒仁作鸡眼,另一角缝几根花布条作鸡尾,钉在孩子的左衣袖上。一般在正月十六到庙会上将布鸡扔掉。未种牛痘的孩子所佩鸡要衔一串黄豆,几岁串几粒,称作“鸡吃痘”。
土家族也有一个有趣的习俗,称为“踢鸡”。春节时男女青年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都去争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而青年男女往往用草去追打他们的意中人。这样,“踢鸡”又成了谈情说爱的媒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旧时的民俗中也涉及到鸡。在湖北、湖南、浙江等地,旧称夏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在这一天,人们观察天气以预兆当年养鸡业是否兴旺。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佩鸡心袋,以驱邪祈福。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在正月二十日这一天杀鸡吓鬼。
在汉族民间岁时风俗中,也有一些与鸡相关的传统。例如在浙江金华等地,人们会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的特别指定时间杀雄鸡,因为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认为若没有雄鸡报晓,牛郎织女就能永不分开。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特别指定的时间吃鸡娃。例如在陕西扶风一带,人们会在结婚时用布制小布鸡给孩子佩戴。而在地区,有一种特别的婚俗叫做“引路鸡”。女家事先选购一只健壮、即将下蛋的母鸡和一只刚会啼叫的公鸡。在新娘出嫁这一天,母鸡和公鸡会被绑住脚并放在大的新饭篮中,由女傧相带到新郎家。这种习俗寓意着祝福新婚夫妇和睦相处,恩爱到老。
在我国文化中,鸡也因为与“吉”谐音而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在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鸡作为很早驯化、畜养的动物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在诗歌中常常提到鸡鸣报晓的场景,表达了对和平吉祥日子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