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传统民俗活动及其文化意义 探索三月三传统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
在“三月三”期间,除了对唱山歌,还有许多传统文娱活动。其中,抛绣球、跳竹竿舞、抢花炮、打扁担舞、唱师公戏、唱壮戏、唱采茶戏、打铜鼓、碰蛋、爬山、斗鸡、斗鸟、斗狗、耍壮拳等活动,不仅用于娱乐,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绣球作为定情信物,在“三月三”期间尤为盛行。女青年手持绣球,聚集在歌场,与男青年对歌,歌毕即抛绣球。女子先把绣球抛给自己中意的男子,男子接球后,如果也有意,就会与女子退出歌场,以礼物交换,缔结“同年”,订“白头”之盟。
在广西的一些地方,“三月三”有抢花炮的习俗。据说谁抢到花炮,就是天神赐福,来年必有子。凡计划要孩子的人家,总要雇一些大力士抢花炮。抢到花炮的人家会邀请亲友到家里饮酒庆贺,并把花炮安放在祖宗神位前供奉。抢到花炮的人家在来年归还花炮时还要宰猪、杀鸡鸭来供奉神灵。这个习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民族体育运动。
在田阳,还有一项独特的爬山活动。在这个日子里,姑娘们盛装打扮,带着五色糯米饭、米酒、布鞋、绣花鞋垫等物品参加爬山活动。参加爬山比赛获胜的小伙子,会受到姑娘们的青睐。如果姑娘有意,会主动拿出米酒请他喝,或者送上五色糯米饭、布鞋、鞋垫等礼物。如果小伙子接过姑娘送的礼物,那就表明他也心仪这位姑娘。
与唱山歌一样,打铜鼓也是壮族婚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风俗从古代一直沿袭至今。如今,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瑶族等民族,每年过“三月三”、春节或遇上喜事时都要打铜鼓庆贺。在一些地方,还举行打铜鼓比赛:小伙子们把铜鼓抬到村庄附近的高山顶上用木架悬挂起来,在祭祖之后,就开始打铜鼓比赛。比赛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铜鼓为一组,每鼓三人,轮流击打,通宵达旦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者为胜。同时青年男女结伴对歌。从打铜鼓逐渐演化的跳铜鼓舞表演,更是灵动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
碰彩蛋也是“三月三”歌节中富有情趣的习俗。男青年如果看中了哪位姑娘,便用自己的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如果姑娘有意就让小伙子碰彩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爱情的种子就此萌发。如今,“碰彩蛋”又有了“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月三”活动的也日益丰富多彩。体育娱乐活动、商贸活动成为该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三月三”歌圩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壮族三月三”更是入选第四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还决定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全体公民放假两天。“三月三”节日活动不仅有山歌对唱、龙狮表演、抛绣球、抢花炮、唱彩调等传统项目,还有诸如芦笙踩堂、侗族大歌等其他民族文化活动的加入,更有电商节、骆越文化旅游节、交响音乐会、民族商品交易会等全新的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