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扫墓祭祖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很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在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我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习俗主要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由于这个节日的特殊内涵,一些具有特殊形式的活动也应运而生,例如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即鸡蛋上刻写文字而进行竞猜)、牵钩(古代一种较轻的竞技游戏)、钻木取新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介子推所设的节日,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寒食节蕴含着忠孝廉洁的理念,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在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先烈的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冷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符合古代社会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先烈的重要节日之一。同时每逢寒食节,人们也会去踏青赏春,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还能促进社会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