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其背后的原因 传统端午文化让粽子更具魅力
粽子古称拨、角黍、筒粽、粘黍等。人们之所以把粽子包成棕搁叶心的形状,是因为“棕”、“棕”谐音,形似棕搁叶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为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粘米而得名。称筒粽是因为很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在明朝,著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粽子的由来、形状作过描述:“古人以孤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搁叶心之形,故曰粽,日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看来端午节的粽子不只是吃,而且还作为礼品相赠,作为祭品以吊屈原。
在古代,人们吃粽子的程序也很别致。吃粽子之前先做一个小游戏,比赛看谁解下的粽子的粽叶长,长的为赢。有人把端午节也叫做“解粽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这种香甜适口的食品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不一,风味各异。如今,过端午节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吃粽子了。
粽子的演变很早是在东汉时期,用竹筒装米的作法改用菰叶(就是现在的茭白叶)、芦叶或棕榈叶包裹而成三角或四角形状。东汉末年应助所著的《风俗通》中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粽子的做法和在东汉时粽子不只是节日的传统食品,人夏时节人们也常吃粽子。
到了西晋时代,粽子才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在这个时期,端午节吃粽子已经很盛行。在东晋的时候,粽子里面包的东西只是黍米或糯米加枣、栗等物。一般来说是在端午节时在家庭中包制。
在唐朝时期,粽子不仅成为民间食品,还受到皇宫的珍视。唐明皇有诗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这让我们隐约感受到唐朝的繁荣景象。因为小小的粽子竟然能引起皇帝的诗文雅兴。不仅如此,每到端午节皇宫中便“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让人们用小角弓射,射中哪只吃哪只,射不中者不得吃。这大概是唐明皇的雅兴是从吃粽子的游戏中引发出来的吧。而唐朝姚合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表明粽子已成为民间市井的普及食品了。这个时期的粽子馅加进了各种果仁,首都长安还出现了专门制卖粽子的店铺,“庚家棕子,白莹如玉”是唐朝诗人吃过一家庚姓店铺的粽子后所做的评价。
到了宋朝时期,粽子的形状更加丰富多样。里边包的馅有柿干、银杏、赤豆等。另外还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而成的“艾香粽子”,可见粽子的品种在这个时期已经越来越多。
到了明代以后,包粽子开始使用芦苇叶了。粽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荤素皆有,有豆沙、猪肉、桃仁、胡桃、蜜糖等不同口味。肉馅荤粽的出现使粽子的品种有了新的突破。
清代的乾隆时代又出现了“火腿粽子”的荤粽。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的口味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