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立冬的具体时间及其由来与含义了解 立冬的时间与传统文化解读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从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来看冬季是终了的意思,万物收藏的意思。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意味着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在天文学上立冬被作为冬季的开始。但在气候学中,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在这个时候,虽然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夏季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气温一般还不会太冷。气温逐渐下降的趋势十分明显。在晴朗无风之时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十月小阳春天气。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在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在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在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在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很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在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各种庆祝方式,如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举行仪式等。而在民间,人们也会利用这个节日进行一些传统的活动,如祭祖、吃饺子等。
在饮食方面,立冬时节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人们认为吃倭瓜饺子可以抵御寒冷,因为在一些地方,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在我国南方地区也有吃鸡鸭鱼肉的习俗。
然而在冬季养生方面应注意什么呢?中医认为应顺应闭藏的规律。根据气温的变化和空气的质量情况来调节自己的衣物和日常活动。早晚温差大要注意保暖并避免风寒侵袭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冬季阳气内收要注意养护阳气并保持情绪的安宁。饮食方面也应注重调养身体以适应季节的变化。早睡晚起可以让身体的阳气得以潜藏并恢复活力;适当进补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防寒保暖可以避免风寒侵袭;静养则有助于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