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背后的传说故事解析 探索白露节气的传奇故事与文化意义
在祭禹王的同时渔民们也通过一系列祭祀活动表达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大禹的庇佑,带来丰收和吉祥。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在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之际,寒意渐浓,温度下降。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在此时节,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天气渐渐转凉。白露之后,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在这一节气中,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这是说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反映了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玄鸟即燕子。可能是商的图腾。在山海经中记载,玄鸟是一种四翅鸟类,喜食鹰肉,性暴戾,居于平顶山。而“养羞”的解释则是:储藏食物。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此时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因此应适当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人参、百合、杏仁之类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喝一些清茶。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的给自己添加一些衣被,以免受寒。
在我国民间,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很特别的一种“仪式”。
与此同时白露茶也成为一种特殊的饮品。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轻轻呷一口白露茶,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欢。
民间还有在此时吃红薯的习俗。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在这一时节吃红薯能防止饭后发胃酸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多种营养物质。